首页
 学院要闻 
 通知公告 
学院要闻
当前位置: 首页>>学院要闻>>正文
固本安疆 自强不息 在新时代辽宁振兴中展现辽东学院更大担当和作为 ——中共辽东学院第二届委员会工作报告
2023-11-23 17:50  

(经中国共产党辽东学院第三次代表大会通过)

 周景雷 

(2023 年 11 月 18 日)

同志们:

 现在,我代表中国共产党辽东学院第二届委员会向大会报告工作。

 中共辽东学院第三次代表大会,是在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 神和习近平总书记在新时代推动东北全面振兴座谈会上重要讲 话精神、深入实施辽宁全面振兴新突破三年行动、学校学习贯彻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圆满收官和喜迎 办学 75 周年之际,召开的一次十分重要的会议。

大会主题是: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全面贯彻习 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落实党的二十大以及全国全 省教育大会和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精神,弘扬伟大建党精神, 牢记“三个务必”,加强党的领导,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对 标辽宁新时代“六地”目标定位,聚焦“综合性、应用型、国际 化”办学特色,立足地方、服务辽宁、面向东北、走向全国、对 接国际,固本安疆、自强不息,为建设有特色、高质量的地方应 用型大学而踔厉奋发,在新时代东北振兴上展现更大担当和作为。

一、第二次党代会以来的工作回顾

第二次党代会以来的七年,是辽东学院发展史上极不平凡、 极为不易的七年。学校党委始终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全面贯 彻党的教育方针,团结带领全校师生抢抓机遇、攻坚克难,疫情 防控不放松、事业发展不停步,落实党对学校全面领导的制度保 障进一步完善,服务教育强国强省建设的人心士气进一步凝聚, 在彰显教育使命担当、切实推动事业发展、提升师生幸福指数等 方面取得了丰硕成果,风清气正、干事创业的校园氛围更加浓厚。 学校资政建议多次获得重要批示;抗美援朝精神课程入选中组部 精品党课展播、专题报告获中宣部表彰;办好边疆大学,学术戍 边、人才固边、服务兴边的理念得以彰显;讲好辽东故事,“固 本安疆、自强不息”的精神得以传承,为写好“东北全面振兴, 高校如何作为”的时代答卷打下了坚实基础。

七年来,坚持政治立场,党的领导更加有力。

巡视整改和主题教育活动见行见效。2 次省委巡视和 1 次整 改落实“回头看”,层层压实管党治党政治责任,进一步提升了 党委推动发展的能力水平。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党的十九 大及历次全会精神、全国全省教育大会精神、全国全省高校思想 政治工作会议精神和省第十二次、十三次党代会精神,扎实开展 “两学一做”学习教育、“不忘初心 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党 史学习教育和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 题教育,党员干部拥护“两个确立”的政治自觉进一步巩固,增 强“四个意识”的思想自觉进一步提高,坚定“四个自信”的理 论自觉进一步夯实,做到“两个维护”的行动自觉进一步强化。

内部治理和干部队伍建设全面过硬。坚持党委领导下的校长 负责制,完善学校和学院“三重一大”决策程序;实施党委会第 一议题制度,坚持校院两级理论学习中心组学习,提升谋划发展、 科学决策的能力水平。践行新时代党的组织路线,坚持正确选人 用人导向,健全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机制,统筹干部教育培训,强 化干部队伍建设,加强干部日常管理,激励干部担当作为。七年 来,顺利完成 2 次干部集中调整,共提拔处级领导干部 138 人、 轮岗交流 100 余人次,8 名处级干部驻村锻炼。目前,处级领导 干部共 155 名,其中博士 31 人,提高近 12 个百分点;45 周岁 以下 52 人,提高近 7 个百分点;干部队伍进一步实现了年轻化。

统战、群团和离退休工作凝聚力量。坚持政治引领,发挥统 战优势,积极建言献策、服务社会,学校获全国首届人民政协“优 秀委员活动站”称号。深化民主管理,发挥工会桥梁纽带作用, 荣获“省民主管理示范单位”等称号,获批 1 个省级劳模工作室、 5 个省级职工创新工作室,1 名教师获得省五一劳动奖章。实施 共青团和学生会改革,发挥学团组织作用,团代会、学代会顺利 召开,荣获全国社会实践优秀单位称号。认真落实离退休同志的 各项待遇,为离退休老同志搭建老有所为、老有所乐平台。

疫情防控和校园安全工作精准到位。学校党委强化领导、迅 速反应、科学部署,坚决扛起疫情防控政治责任,广大师生员工 迎难而上、众志成城、担当作为,坚决打赢校园疫情歼灭战,在 疫情防控“大考”中递交了一份合格答卷,守护了师生健康和校 园安全。树牢安全发展理念,强化警校协作联动,健全“党政同 责、一岗双责、齐抓共管”的安全责任体系。高度重视安全隐患排查整改,投入资金 1000 余万元,提高安全防范水平和风险防 控能力,为学校事业发展提供安全保障。七年来,学校没有发生 重大安全事故,校园持续安全稳定,保卫部门被省公安厅 3 次授 予“集体一等功”。

七年来,坚持强基固本,党的建设更加夯实。

基层党建工作创先争优。贯彻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落实 全国高校党的建设工作会议精神,聚焦党建示范创建和质量创优, 推进“六大工程”质量提升行动计划。强化理论武装抓思想,习 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习教育机制有效建立;强化 固本强基抓建设,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坚实筑牢;强化头雁领航 抓队伍,党建与中心工作深度融合大力推进;强化先锋示范抓带 动,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充分发挥;强化创新引领抓特色,党建品 牌效应日益深化;强化扩大投入抓保障,党建工作责任全面落实。 七年来,发展党员 3782 名,获省级党务优秀个人表彰 9 人次、 省级党务先进组织表彰 28 个、省级高校党建工作成果奖项近 30 项。学校选派 4 批次驻村干部共 51 人次,5 次被评为“省直定 点扶贫先进单位”,1 人获评“省脱贫攻坚先进个人”。

宣传思想文化守正创新。宣传思想文化工作领导体制和运行 机制不断完善,建立起党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宣传部门 组织协调、相关部门分工协作的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体系,“大宣 传”“大思政”“大文化”的工作理念深入人心。深化“三全育 人”,配齐思政课教师、组织员、辅导员三支队伍,夯实大学生 思政工作。牢牢把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全面落实意识形态和 思想政治工作责任制,意识形态阵地建设更加有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中国梦宣传教育扎实有效。积极讲好学校故事,做好新 闻舆论工作,“一网两微”影响力逐步增强,在省级以上各类媒 体发稿近 600 篇、权威媒体发稿 64 篇。注重文化传承创新、引 领带动,形成了“六馆一路一中心一广场”特色文化品牌。

党风廉政建设走深走实。以党的政治建设为统领,以学校党 风廉政建设“八项工程”和纪委“12345”专项工作为抓手,确 保严的主基调不动摇,落实“两个责任”和“一岗双责”,推进 全面从严治党。打造监督执纪铁军,坚决防止“四风”问题反弹, 严肃查处违规违纪问题,“不敢腐”的纪律震慑不断彰显;聚焦 问题、紧盯重点,开展廉政风险排查、专项督查整治,全面启动 校内巡察工作,“不能腐”的制度堤坝不断加固;抓小抓早,常 态化开展警示教育,编发廉洁教育刊物百余期,持之以恒正风肃纪,“不想腐”的思想根基不断夯实。七年来,共受理信访举报 78 件,处理 54 人次,开除党籍 2 人、党内警告 5 人。

七年来,坚持立德树人,办学实力更加彰显。

教育教学稳步提升。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 义先进文化教育并重并举,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同向同行。重点 建设农学、工学、经济学、管理学四个学科,着力培育 4 个硕士 筹建点,与延边大学共建博士后流动站科研基地、与沈阳化工大 学联合培养硕士研究生。工程教育认证和师范专业认证深入推进, 3 个专业通过认证,学校被评为省级劳动教育示范学校。七年来, 获批国家一流本科专业 1 个、省级一流本科专业 8 个;省高校网 络育人名师工作室 2 个、省高职课程思政优秀案例 1 个;省级以 上一流本科课程 83 门、优秀教材 14 部、校外实践教育基地 13个;教育部“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142 项、省级教学成果奖 29 项、省级本科教学改革研究项目 62 项;国家级新农科项目 1 项,省级“四新”项目 3 项。

培养质量显著提高。推进“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协同育人” 培养模式,加入教育部“校企合作创新发展联盟”,获批省首批 “1+X”证书制度试点学校。推动各专业与行业、企业、地方政 府广泛开展深度合作,获批 3 个省级现代产业学院;“职业技能 等级证书”纳入人才培养方案。深化创新创业教育,获批省级大 创实践教育基地 1 个、双创教育改革试点专业 2 个,学生参加 90 余项各级各类大创竞赛,获得国家级奖项 154 项、省级奖项 1986 项,数学建模和“挑战杯”获国赛一等奖。建立全员招生 就业工作机制,优化生源结构,提高办学层次和办学规模,在校 生总数增至 16457 人,本科生数增至 13691 人,由 2017 年占比 61%增至 83%;就业率居全省本科院校前列,获得全省就业工作 一等奖和就业工作先进单位等称号。

科研实力逐步增强。科研体制机制不断完善,科研管理制度 不断健全,科研管理更加科学、规范、有序。七年来,获批纵向 项目 649 项。其中,国家级项目 11 项、省级项目 285 项;签订 横向项目 426 项。加大政策扶持力度,科研成果质量获得新提升, 发表学术论文 2100 余篇、出版学术专著 190 余部、植物新品种 备案 4 项、专利授权 1265 项。新建 19 个省级以上科研团队、平 台、智库等,政府部门采纳批示资政建议 27 项。学校获批第一 批省高价值专利培育中心和省技术转移示范机构。

服务社会凸显特色。聚焦综合性学科专业优势,与丹东市及 各县区签订校地合作协议,不断提升服务地方经济发展能力。七 年来,学校开展各领域技术培训80期,惠及技术人员3200多名; 与企业开展合作项目281项,合同金额5000余万元;选派34名科 技特派员服务乡村,4名教师获评“省优秀科技特派员”,学校 荣获“省科技特派优秀组织实施单位”。突出边疆区位优势,打 造现代纺织研究院、鸭绿江流域研究院、朝鲜半岛研究院、绿色 经济研究院、乡村振兴研究院、现代特色农业研究院等六个跨学 科高水平特色研究院。开展省农村订单定向医学生免费培养、乡 村医生委托定向培养、校企合作共建专业,培养学生1100多名。

开放办学日益扩大。坚持国际化办学,拓宽国际合作领域。 七年来,学校与国外26所高校签署了合作协议;在朝鲜建立首个、 也是唯一的汉语中心;招收包括“一带一路”国家在内的33个国 别留学生550人、国际中文教师奖学金生545人;与俄罗斯两所高 校举办“4+0”和“2+2”合作,获批汉语水平考试点和3项教育 部语合中心“中文+技能”培训项目。创新继续教育办学,学历 教育招生人数连创新高,年招生规模突破5000人,新增国家级培 训基地1个、省级培训基地2个,各类各层次培训人员达1.8万人 次,职业技能鉴定人员达5千人次。合作共建民族职业教育,获 批全国民族团结进步创建示范单位和省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训练 项目基地。全面启动“三省一区”高校开放办学,开展深度合作。

七年来,坚持改革创新,发展成果更加丰硕。

师资力量不断汇聚。聚力人才强校,推进人才引育,强化队 伍建设。七年来,加大博士引进培养力度,博士教师占比提升 6个百分点,青年教师数量逐年提高,较好地解决了人事代理人员 入编问题;建强“双师双能型”教师队伍,占比超过 50%;注重 梯队建设,支持中青年骨干教师迅速成长。完善岗位管理,构建 科学合理的职称评审、岗位聘用和绩效管理体系,高级职称教师 占比 49.5%,师资队伍质量不断提高。七年来,获批政府特贴专 家、优秀专家、教书育人模范、教学名师等省级以上荣誉称号 25 人次。

综合保障持续改善。教学经费投入和资产总额稳步增长,七 年教学经费累计投入 2.2 亿元,同比增长 37.5%,为教学质量提 升提供有力的财力支撑。优化资产存量,提高使用率和共享率, 净增设备 2738 台(件)、教具 21000 多件,固定资产总额 8.4 亿元,较之 2017 年增长 15%,实现资产保值增值。建成航空服 务实训基地、改造重点实验室、翻新运动场、改善校园环境等, 办学基本条件日益改善。维护国有资产权益,“国拨房”“土地 被占”等部分历史遗留问题得到有效解决。拓宽筹资渠道,严格 预算管理、加强内部控制、强化审计监督,实现资金效益最大化。 校企合作助力信息化建设,实现校园无线网全覆盖,开通教育专 网,新建数据中心机房,打造“数据中台+一网通办”数字治理 模式,学校获批为省数字校园试点院校。新增纸质图书 8 万册, 总数达 115 万册,建成 2 个特色资源库;优化电子资源,搭建移 动图书馆平台,奠定智慧图书馆基础。学报办刊质量稳中有升, “辞赋研究”栏目荣获全国高校文科学报“特色栏目奖”,自然 科学版被评为“中国高校优秀科技期刊”等称号。

民生福祉大幅增进。加大民生投入力度,连续三年投入 4000 余万元,补齐校内绩效工资、落实第十三个月工资、增加超课时 费、调整绩效津贴标准、直补取暖费,2022 年工资福利支出 2.72 亿元,较 2017 年 1.84 亿元增长 48%,教职工收入稳步增长。落 实好工会福利和困难帮扶,广泛开展群众性体育运动,打造徒步 节、排球赛等品牌活动。强化资助育人功能,做好“奖贷助补减” 工作,发放各类奖助补资金 9792 万元。深化后勤内部管理体制 改革,彰显“师生为本”服务理念,筹集 4000 余万元改造后勤 设施,改善服务条件,叫响“杜妈妈工作室”服务育人品牌。2018 年办学 70 周年和今年办学 75 周年系列庆祝活动,进一步振奋精 神、鼓足干劲,为开创学校各项事业发展的新局面凝心聚力。 同志们,“历尽天华成此景,人间万事出艰辛”。学校七年 来取得的发展和成绩,离不开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离不开 省委教育工委、省教育厅和有关部门的关心指导,离不开社会各 界和广大校友的大力支持,离不开学校历届老领导、老教师、老 同志的热心参与,更离不开全校各级党组织、全体党员干部和广 大师生员工的团结奋斗和辛勤付出。“自强不息、攻坚克难”的 辽东学院人在征途中留下足迹、在赶考中书写答卷、在磨砺中收 获喜悦、在奋斗中感受幸福。每一个平凡的名字,都值得我们铭 记;每一个奋斗的身影,都值得我们珍惜……在此,我谨代表学 校党委,向所有关心支持学校发展的各级领导、各界朋友和广大 校友,向为学校改革、建设和发展作出积极贡献的全校师生员工、 党员干部和离退休老同志表示衷心的感谢和崇高的敬意!

同志们,时光印证前行的脚步,岁月铭刻奋进的足迹。过去 的七年,是抢抓机遇、筑高平台,保持乘势而上和快速发展的七 年;是深化改革、转型发展,实现重点突破和整体发展的七年; 是克服困难、化解矛盾,确保和谐稳定和健康发展的七年。当前, 学校已经形成了撸起袖子干事创业、求变图强争先进位的浓厚氛 围。之所以取得上述成绩,最根本的是做到了“四个始终坚持”:

一是始终坚持党的领导,坚定办学方向。党的领导是中国特 色社会主义大学的本质特征。七年来,学校党委充分发挥政治领 导作用,忠诚党的教育事业,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始终把 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作为办学治校的根本任务,自觉担 负起党和人民赋予辽东学院的历史责任和崇高使命。

二是始终坚持服务社会,积极抢抓机遇。服务社会是地方性 大学建设的基本方向。七年来,学校立足边疆,融入地方经济社 会发展大局,主动对接区域重大发展战略,在推动教育改革发展、 产业转型升级和社会文化繁荣中强化现有优势、发掘潜在优势, 使特色更特、优势更优,为辽东学院发展夯基垒台、积厚成势。

三是始终坚持改革创新,强化内涵发展。深化改革是学校保 持战略核心竞争力的不竭动力。七年来,学校以提高质量为核心, 深化学科专业布局、人事管理制度、人才培养模式、科研激励机 制、资源优化配置等重点领域改革,以思想解放引领发展,以改 革创新破解难题,确保辽东学院始终保持内生动力和发展活力。

四是始终坚持依靠师生,保持团结奋进。师生员工是推动学 校事业发展的主体力量。七年来,学校始终坚持以人为本的发展 理念,坚持将学校事业发展与师生个人发展有机融合,努力为师生办实事、办好事、谋福利,发挥广大师生员工的积极性、主动 性和创造性,为辽东学院发展凝聚共识、汇聚力量。

 同志们,成绩属于过去,经验启示未来。与新时代党的建设 总要求相比,与新时代高等教育发展的新要求相比,与广大教职 员工对学校的美好期待相比,学校党的建设与事业发展中还存在 一些不平衡不充分的方面,主要是:党建工作仍需进一步加强, 全面从严治党任务任重道远,党支部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先锋模 范作用有待提升;办学实力仍需进一步提升,高水平的学科专业 还比较匮乏、高层次人才还比较短缺、标志性成果较少;综合改 革仍需进一步深化,制约学校发展的难题依然存在,教师队伍和 干部队伍结构性问题亟待解决;办学特色仍需进一步彰显,教师 教育资源整合力度不够、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有待提高;办学资 源仍需进一步挖掘,办学资金和条件还不能完全满足应用型人才 培养需求。对于这些困难和问题,我们必须高度重视,增强危机 感、紧迫感和使命感,认真加以解决。

二、今后的奋斗目标和主要任务

过去七年,我们砥砺奋进;今后五年,我们接续奋斗。未来 五年以及更长一段时期,是学校大有可为的战略机遇期、干事创 业的发展黄金期、不进则退的转型关键期,更是学校高质量发展 的最佳期、申请争列硕士授权单位的攻坚期、建设有特色应用型 大学的加速期,机遇与挑战并存,必须准确识变、科学应变、主 动求变,善于在危机中育新机、于变局中开新局,不断做足“边” 的文章、释放“海”的潜力、激发“江”的活力。

(一)学校面临的发展形势


从国际来看。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新一轮科 技革命突飞猛进,已成为大变局的重要推动力量,传统产业得到 革命性重塑,新产业新业态不断涌现。高等教育是科技第一生产 力、创新第一动力、人才第一资源的最佳结合点。新一轮科技革 命既为高等教育发展提供了技术支持和产业支撑,也需要高等教 育为之提供人才支撑和智力支持。

从国内来看。我国正处于高质量发展阶段,社会主要矛盾发 生变化,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突出。高等教育在中国式现代化 建设中发挥着重要支撑和引领作用,但仍处在“将强未强、要强 还不强”阶段。必须深刻领会新发展阶段的特征要求,明确各项 工作的历史方位、指导原则、路径选择,以新发展理念为指引, 找准融入新发展格局的着力点和突破口,寻求更好更快发展。

从高等教育来看。高等教育对经济社会发展由原来的支撑作 用转向支撑引领并重,由大众化阶段转向普及化阶段,由相对单 一转向多元、多样化办学结构,由线下教育转向线上线下深度融 合。高校要适应新要求、新变化,办人民满意教育,必须更新教 育教学理念,调整人才培养目标,优化专业结构和课程体系,改 革教育教学方式和手段,实施内涵发展,全面提升高等教育质量。

从辽宁省来看。实现辽宁全面振兴全方位振兴,需要强有力 的人才、科技、智力和文化支撑。辽东学院作为辽宁唯一地处沿 边沿海沿江区位的本科高校,要落实好新时代推动东北全面振兴 座谈会精神,承担固本安疆、科教兴边历史使命,积极投身辽宁 新时代“六地”建设主战场,发挥自身优势、找准坐标方位、主 动对接融入、奋力担当作为,争取做出自己独有贡献。

从自身来看。学校恰逢办学 75 年、升本 20 年的新征程,必 须正视问题与差距,实施好“十四五”发展规划,为全面振兴新 突破三年行动贡献学校力量。要依托边疆区位,主动服务和融入 “一圈一带两区”区域发展格局,对接辽宁沿海经济带高质量发 展、东北东部绿色经济带发展和边境地区“十四五”发展等区域 重大发展战略,突出优势特色、错位发展。

(二)奋斗目标和主要任务

今后的奋斗目标是: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习 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 针,聚焦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以党的政治建设为统领,以学科专 业建设为抓手,汇聚办学资源、改革体制机制、提升服务能力、 突出亮点优势,打好“边疆特色牌”、走好“自强实干路”,奋 进“十四五”、擘画“十五五”,加快创新发展、内涵发展、差 异发展、开放发展、共享发展,升级综合性底色“老字号”、凝 练应用型经验“原字号”、培育国际化亮点“新字号”,全面建 成有特色、高质量的地方应用型大学,在辽宁新时代“六地”建 设中以为求位、以干求助、以拼求进,力争经过一段时期努力, 在硕士学位授权、校区建设、学校更名等领域取得重大突破。 云程发轫,万里可期。目标的实现,是干出来的。在建设有 特色、高质量的地方应用型大学新征程上,我们要坚持目标导向、 问题导向、效果导向,突出重点、突破堵点、攻克难点,紧盯边 疆和抗美援朝出征地区位优势,教育科技人才一体推进,产学研 深度融合,打造以朝鲜半岛研究和特色智库研究为核心的新前沿、 构筑以鸭绿江流域和辽东地区历史民族文化研究为核心的新高地、激活以小浆果培育和柞蚕丝研发等为核心助力辽东绿色经济 区建设的新引擎、彰显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和边境国家安全的 新作为,切实担当起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历史使命,助力打好新 时代东北振兴、辽宁振兴的“辽沈战役”。

一是教育教学改革实现新突破。立足服务地方区域经济社 会发展,以满足产业需求为目标,以学生全面发展为导向,聚焦 产业关键岗位所需的核心能力与知识结构,突出应用型和技能型 人才培养,强化教育教学内涵建设,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加 强边境地区乡村医生、教师培养培训,大力推进产教融合创新平 台和产业学院建设,建成 6 个省级以上现代产业学院、20 个省 级以上大学生校外实践教学基地。重视“三全育人”,强化学生 教育管理和学风建设,“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协同推进, 发挥教师队伍“主力军”、课程建设“主战场”、课堂教学“主 渠道”作用。对标教育部“双万”建设,建好一流专业,鼓励更 多专业通过各级各类专业认证。国家级一流课程和国家级教学成 果奖实现重大突破,省级一流课程达到 100 门以上,更多课程获 批省级以上思想政治理论课和课程思政示范课程;省级以上教学 团队数量达 10 个以上,教学名师数量达 15 人以上。增加本科招 生计划,保持办学规模相对稳定;实施优质就业基地培育工程和 创业带动就业孵化项目,提高考研率,力促高质量就业,在新一 轮教育教学审核中交出满意答卷。

二是学科专业建设取得新进展。实施学科建设能力提升计 划,聚焦区域错位竞争的可增长点,积极培育优势学科领域,举 全校之力实现硕士学位授予单位、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的突破。设计优先、主推、特色发展的层级布局,重点建设 45 个校级 引领学科,合理设置相关支撑学科,积极支持 10 名左右学科带 头人,努力打造 812 个重点教育科研团队。建立与新发展格局 相适应、以特色发展为导向的学科专业动态调整机制,积极论证 申报“四新”专业。遵循高等教育规律,加大高教信息决策研究, 强化高等教育数据库建设,为学校发展顶层设计提供有效决策建 议,科学指导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工作,推进规划方案高效落实, 为实现有特色、高质量的地方应用型大学奠定坚实学科基础。

三是师资队伍建设汇聚新动能。细化师德师风建设,打造 崇尚教育家精神的教师队伍,注重全员全方位全过程师德养成。 优化师资队伍结构,引进培养高层次人才,年均引进博士 30 人, 力争到 2025 年专任教师博士占比达 25%以上;完善高层次人才 “引育留用奖”一体化人才工作体系,实施“揭榜挂帅”优秀人 才支持计划,培养省级以上各类人才不少于 10 人;加大教师培 养培训力度,推进“双师双能型”教师队伍内涵建设,实现占比 大幅提高,教师队伍建设质量明显提升。强化思政教育工作队伍 配备,推进思政课教师、辅导员队伍专业化、职业化、专家化。 深化人事制度改革,以岗位管理和绩效考核为主体,完善聘用、 激励、考评相结合的管理体系和运行机制,配套实施以增加价值 为导向的收入分配机制改革,完善绩效奖励和人才发展激励机制, 激发教师队伍创新、创造活力。

四是科技创新服务突出新特色。实施科研能力提升计划, 加强边疆视域下鸭绿江流域历史、民族、文化等研究,重点打 造基础型和应用型研究科研平台和创新团队,形成一批高水平科研成果。提高科技服务社会能力,发挥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 新型智库作用,注重应用性成果产出。争取新建 2 个跨学科高 水平特色研究院、2 个重点实验室,获批 3 个省级创新团队和 若干省级新型智库,全力冲击国家级科研平台和创新团队;力 争共建省级专业技术创新中心 2 个、产业公共技术服务平台 3 个、产业技术研究院 3 个、企业技术研发中心 5 个。深化产教 融合,促进教育链、产业链、创新链与人才链的有机衔接,聚 力柞蚕丝研发、小浆果培育、文体旅融合等传统产业升级,助 力兴边富民、乡村振兴,为政府和企业提供更多的决策服务和 科技支持。加快大学科技园筹建,发挥各级各类科技成果转移 转化平台作用,打通科技成果转化最后“一公里”;重点建设 工业、农业产业化示范基地 36 个、省级中试基地 13 个, 培养技术经理人 30 人左右。

五是国际交流合作展现新成效。助力辽宁向东、向北开放, 加强与朝鲜、韩国、日本、俄罗斯及中亚国家高校交流合作, 建立联合培养机制,举办合作办学项目,聚焦地缘特色,全面 提升国际化水平。以平壤外国语大学汉语中心建设为契机,寻 求建立新的汉语推广机构;以朝鲜半岛国别研究中心为基础, 建设更多学术团队、研究智库、技能培训中心和文化培训基地; 争取国际中文教育各类奖学金项目,开展“中文+技能”和“经 贸+中文”培训,吸引更多的优质留学生到校学习,提高留学 生教育层次、质量、效益,扩大学校国际影响力。充分利用现 有国际交流与合作项目,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方面与国外友 好大学广泛开展合作,提升学校整体国际学术交流合作水平。

六是校园文化建设彰显新境界。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 领大学文化建设,以“固本安疆、自强不息”作为学校精神内 核,以文化人,不断增强学生文化素质、教师文化素养、学校 文化底蕴,走文化强校道路。推进“红蓝绿”三色文化建设, 深化抗美援朝出征地宣传教育,实施“红色文化工程”,对接 海洋经济强省战略,实施“蓝色文化工程”,发挥辽东绿色经 济区优势,丰富银杏文化节内涵,实施“绿色文化工程”;建 好学校“六馆一路一中心一广场”,实施“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建设工程”;结合地区多民族聚居交融和长城国家文化公园建 设,实施“鸭绿江流域文化工程”;依托对朝文化交流地缘优 势,实施“国际文化传播工程”;发挥学校多学科办学优势, 实施“一院一品校园文化工程”;营造浓郁读书氛围,编写系 列文化图书,实施“书香校园工程”。八个文化工程联动,打 造一批具有鲜明特色的大学文化品牌,不断提升学校文化软实 力和影响力。

七是治理保障水平再上新台阶。推动办学体制改革,在个 别专业先行先试,探索混合所有制合作办学,完善对外培训创 收机制,释放办学活力,提高办学效益。充分发挥内控作用, 建立与学校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相适应的内部控制体系。创新 信息时代教育治理新模式,落实《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 促进学校治理与信息技术深度融合,全力打造智慧校园。以扩 大经费来源、提高资金使用效率为目标,完善经费供给机制, 保障教育教学运行通畅;科学安排人员经费和事业发展经费, 为民生工程提供保障。规范资产管理,实现资产共享,最大限度服务教育教学。加大“三防”投入,树立风险意识、底线思 维,全力维护好校园安全稳定。积极争取省市政府政策和资金 支持,抓住一切可能机遇,推动校区置换。加强基础设施建设, 美化校园环境,改善办学条件。深化后勤管理体制改革,完善 教学生活保障设施,提高后勤服务保障能力。关注师生发展、 关心师生健康、关切师生利益,加强师生国家安全教育、公共 安全教育、生命健康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增强归属感、获得 感、幸福感。从思想、生活上关心、照顾离退休教职工,充分 发挥关工委作用。落实学生资助政策,完善资助体系,助力学 生成长成才。增进民生福祉,深化绩效工资改革,积极落实福 利政策,建立收入增长机制,稳步提高工资待遇。

三、全面加强党的建设,发挥政治引领和政治保障作用

建设有特色、高质量的地方应用型大学,推动学校事业发展, 关键在党。我们必须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坚持新时代党的 建设总要求,弘扬伟大建党精神,牢记“三个务必”,加强党的 全面领导,着力提升党委把握方向、统揽全局的能力,以高质量 党建引领和保障高质量发展。

一是夯实党的政治建设,坚定社会主义办学方向。贯彻落实 《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政治建设的意见》,引领各级党组织和 党员干部捍卫“两个确立”、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 信”、做到“两个维护”。自觉学习党章、遵守党章、贯彻党章、 维护党章,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确保党中央决策部署和省委 工作要求落地生根。严肃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把讲政治贯穿于 全面从严治党全过程,融入学校改革发展各方面。发挥党委领导作用,履行管党治党、办学治校主体责任,提升党委把方向、管 大局、作决策、抓班子、带队伍、保落实的能力和水平。坚持和 完善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贯彻执行民主集中制,促进科学 决策、民主决策、依法决策。做好统一战线工作,支持各民主党 派、统战团体加强组织和队伍建设,构建统一战线工作大格局。 加强党对群团工作的领导,以党建带群建、带团建,保持群团组 织的政治性、先进性、群众性,增强群团工作在组织、引领、服 务师生上的号召力、战斗力。

二是夯实党的思想建设,笃定精神伟力奋进方向。把学习贯 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走深走实走心,用党的创 新理论成果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推动习近平新时代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系统权威进教材、生动有效进课堂、刻骨 铭心进头脑,真正学懂弄通做实。推进“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常 态化制度化,巩固党史学习教育和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 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成果。创新学习形式和活动方式,发挥 校院理论学习中心组学习示范效应,强化理论学习与培训实效。 完善思想政治工作体系,开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中国梦教育, 落实《新时代爱国主义实施纲要》,引导全体教职员工、广大学 生尤其是党员干部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坚定信仰者、积极传 播者和模范践行者。牢牢把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加强党对宣 传思想文化工作的全面领导,坚持党管宣传、党管意识形态,自 觉承担起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的使命任务。

三是夯实党的组织建设,筑牢党建工作坚强基石。巩固党组 织标准化建设全面达标成果,落实基层党建质量提升方案,实施“对标争先”建设计划,有效发挥各级党组织的政治、组织和服 务功能。按照“六个过硬、五个到位、七个有力”的标准,争取 在省级以上党建工作标杆院系或样板支部上有所突破,争创省级 “党建工作示范高校”。完善二级党组织会议和党政联席会议制 度,强化党政同心同责、同向同行。深入实施党支部建设提升行 动,实施教师党支部书记“双带头人”培育工程,选优配强教师 党支部书记。落实党建工作责任制,严格党建工作考核,完善考 核指标、创新考核方式、强化结果运用。落实好“三会一课”、 民主生活会、组织生活会、谈心谈话、民主评议党员等制度,确 保党的组织生活经常、认真、严肃。着力打造一支政治过硬、业 务精湛的专兼职组织员队伍,严把党员发展“入口关”“政治关” “程序关”“质量关”。落实党内激励和关怀机制,对优秀党员 予以表彰,对困难党员予以帮扶。

四是夯实干部队伍建设,激励党员干部担当作为。坚持党管 干部原则,落实好干部标准,树立重实干重实绩重担当的用人导 向。坚持选拔任用干部原则,把政治标准放在首位,统筹谋划干 部队伍建设,不断拓宽选人用人视野,注重多岗位锻炼干部,建 立机关与二级学院轮岗交流、挂职、校内与校外培养输送贯通的 机制,加快年轻干部和后备干部的选拔培养,做好女干部、少数 民族干部、党外干部的选拔培养。强化干部教育培训,把理想信 念教育、知识结构改善、能力素质提升贯穿干部成长全过程。强 化干部监督管理,坚持“凡提四必”,防止“带病提拔”。强化 干部考核评价,注重考核结果运用。坚持严管和厚爱相结合、激 励和约束并重,建立容错纠错机制,宽容干部在改革创新中的失误和错误,旗帜鲜明地为敢于担当的干部撑腰鼓劲,引导各级干 部把精气神凝聚到学校干事创业上来,为学校高质量发展和服务 辽宁全面振兴新突破提供坚强的组织保障。

五是夯实党风廉政建设,营造风清气正政治生态。落实全面 从严治党主体责任和监督责任,确保管党治党落地见效。坚持政 治监督根本定位,紧跟党中央决策部署,做实做细政治监督。坚 持“三不”一体推进,以“三个聚焦”推进全面从严治党向纵深 发展。聚焦思想认识,加强廉洁文化建设,夯实反腐倡廉工作基 础;聚焦制度建设,加强风险隐患防控,筑牢拒腐防变责任堤坝; 聚焦执纪问责,加强问题线索处置,形成惩治腐败有力震慑。坚 持纠“四风”树新风,紧盯重要节点、薄弱环节,锲而不舍落实 中央八项规定及其实施细则精神。坚持巡视巡察联动,从严抓好 巡视整改,实现校内巡察全覆盖,提高基层党建工作水平。坚持 “打铁必须自身硬”,提升纪检监察队伍政治素质和业务水平, 加强工作规范化、专业化建设,把监督执纪的权力关进制度的“笼 子”;拓宽监督渠道,充分利用“阳光校园”“廉政档案”“智 慧案管”等信息化平台,赋能纪检监察工作,提升监督执纪效能。 各位代表、同志们,追风赶月莫停留,平芜尽处是春山。时 间不等人!机遇不等人!发展不等人!坐而言不如起而行,今天 的辽东学院已处在新的历史方位、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愿景美 好、使命光荣、责任重大。我们要始终保持昂扬向上、奋发有为、 敬业争优的工作状态,以夸父逐日、精卫填海、愚公移山的实干 精神,在改革上先人一步、创新上快人一拍,努力把辽东学院的 宏伟蓝图变成现实画卷。



上一条:深化全面从严治党 强化监督保障执行 为建设有特色高质量的地方应用型大学提供坚强保障 ——中共辽东学院第二届纪律检查委员工作报告
下一条:学院开展党建工作培训
关闭窗口

版权所有:辽东学院经济学院

综合办公室:0415-3789238    学团办公室:0415-3789232   0415-37892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