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旧站栏目>>通知公告>>正文

辽东学院信息工程学院“十四五”发展规划
2022-03-10 13:13  

辽东学院信息工程学院“十四五”事业发展规划实施方案

在充分解读辽东学院“十四五”事业发展规划文件精神的基础上,结合信息工程学院发展实际与未来发展目标,制定此实施方案。

一、发展思路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以立德树人为根本,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秉持“根”在地方,“位”在应用,“标”在高质量;深化“知行并重,致用为本”办学理念;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坚持‘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着力提升学生的职业道德、职业技能和创新创业能力”的指导思想,坚持立德树人、因材施教、强化能力、注重素质的人才培养方向;坚持特色办学和质量意识;坚持开放融合、改革创新;贴近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开展人才培养及科技活动。

二、发展目标

突出目标导向与人才培养供需的适配度,推动人才培养模式创新。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对接地方产业需求,实施具有行业特色的专业建设,以现有一流课程建设为引领,带动整体课程建设质量提升,合理提升学业挑战度、增加课程难度、拓展课程深度,切实提高整体课程教学质量,规划期内,争取实现8-10门省级一流本科课程的建设目标。优化创新创业能力培养实施方案,加强成果导向的创新创业学科竞赛活动,在课外专业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环节中采取项目式导师制、师生融合创新创业团队建设等措施,鼓励学生形成专利、论文等系列应用型成果。拓展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培养途径,细化订单培养方案,规划期三年期间内争取建成对接新工科技术应用产业的现代技术行业学院。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以梯队人才培养和教学科研团队建设为依托,培育师德高尚、结构合理、党和人民满意且能够满足应用型人才培养需要的高素质应用型教师队伍,实现教师队伍业务素质和实践能力明显提高,专职教师全部达到双师能力要求,教师博士比例达到25%左右,更好的匹配应用型大学人才培养需求。进一步深入产学研用合作,提升科技成果转移转化能力,实现2-3项科研成果的转化;培育1-2个校级科研平台和1-2个校级创新团队,三年内争取获批1个省级创新平台;加强学术交流活动,营造日益浓厚的学术氛围,服务地方能力明显增强;对外合作办学有实质性的突破;使学院成为满足地方对新一代信息产业人才需求的摇篮。

三、主要任务

(一)新时代应用型人才培养

坚守为党育人,为国育才。以立德树人、因材施教、强化能力和注重素质为培养途径,实现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提高人才供给质量,与行业发展对接,有效提升学生学习能力、技术能力、社会能力,为地方和辽宁振兴提供技术人才支撑。

1.深入开展立德树人教育

有效开展“课程思政”建设,发挥各专业教师作用,结合专业特点推进课程思政;广泛宣传校级“课程思政”典型案例、典型课程;从课程、专业、学院三个层面推进“课程思政”改革工作。充分发挥辅导员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重要作用,使辅导员坚定职业理想、提升专业素养、提高履职尽责能力、增强工作实效,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2.打造高质量应用型本科教育

坚持以学生为中心,以学校与行业企业联合培养为平台,逐步建立和完善项目导向模块化教学质量标准,对项目的选择、项目任务和教学内容的确定等环节进行有效监控。以课程体系改革、教学内容改革、教学方法与组织形式改革为核心,通过创新实验班、订单班等形式,形成“行业指导、校企合作、分类实施”等形式多样的人才培养模式。以电子信息工程省级一流示范专业建设带动其他专业发展,以较强的职业性、前瞻性、实践性引领相关专业的改革建设。以现有6门省级一流课程和8门校级一流课程建设为引领,带动其他课程建设,合理提升学业挑战度、增加课程难度、拓展课程深度,切实提高所有课程教学质量,争取在规划期内,实现建设15门左右高质量特色一流本科线上课程资源,建成8-10门省级本科一流课程。力争取得1-3项省级教学成果奖;推进特色教材建设与规划,建设3-5本校级规划教材。

3.深化课堂教学改革,强化实践教学

加强课程教学设计,深化教学模式改革,创新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教学模式。全面实施教考分离,完成主要考试课程的题库建设。加强实践教学平台、校内外教学实践基地和信息工程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建设。组建跨专业项目研发技术团队,培育开发2-3个虚拟仿真实验项目。

4.加强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建设产业学院

突出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服务、着力特色培养。“引企入教”,推进启发式、探究式等教学方法改革和合作式、任务式、项目式、企业实操教学等培养模式综合改革,促进课程内容与技术发展衔接、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人才培养与产业需求融合,规划期内争取建成对接新工科技术应用产业的现代技术行业学院。

5.推进“1+X”证书制度

促进书证衔接融通,推进各专业学历证书和职业技能等级证书(“Web前端开发”、“传感网应用开发”、“网络系统建设与运维”、“大数据分析与应用”、“云计算开发与运维”等证书)所体现的学习成果认证与转换,引导学生注重知识获取与技能提升,着力提升学生综合素质和就业能力。

6.提升学生综合素质和能力

优化第二课堂,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鼓励学生积极参加社会实践;制定提升学生实践能力、创新创业能力实施方案;鼓励学生积极参加各种学科竞赛和有利于学生身心健康的活动,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和能力。

(二)新时代科学研究与科技服务能力提升

坚持“应用研究、技术创新”的科研观,立足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注重应用型成果和高水平科研成果的产出。

1.实施科学研究能力提升计划

积极开展科研平台和创新团队建设,以提高科技服务社会能力为目标,注重应用性成果的产出。结合一流专业建设,做好科研项目规划。做好纵向科研项目的立项申报工作,积极鼓励教师申报国家级项目,规划期内,力争国家级项目立项有所突破,通过项目研究,不断产出高水平科研成果;在高水平学术论文等科研成果方面比“十三五”有较大的突破。“十四五”规划期间,培育1-2个校级科研平台和1-2个校级创新团队,争取在规划期三年内,以测控技术及医疗装备研究所为依托,建设1个省级创新平台。加强学术交流与合作,以学术讲座、学术会议为载体,以校际合作项目为纽带,进一步促进学术交流与合作。

2.实施科技服务能力提升计划

以社会需求为导向,深入推进校企、校地科技合作,积极促进科技成果转移转化,不断提升科技服务社会的能力。进一步深化校企、校地科技合作,以企业、行业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为导向,通过共建科技创新平台,为企业和政府提供更多的科技支持和决策服务,加强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十四五”期间,实现科技成果转化项目2-3项。

(三)新时代师资队伍建设

以建设高素质、专业化和创新型教职工队伍、提高教师教书育人能力为核心目标,优化师资队伍结构。规划期内实现教师博士比例达到25%左右;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加强教师实践能力的培养,规划期内争取实现专职教师100%达到“双师双能型”;以梯队人才培养和教学科研团队建设为基础,培育能够满足应用型人才培养需要的“高职称、高学历、高技能、高素质”的应用型教师队伍。

1.加强师德师风建设

建立师德师风教育常态化机制,坚持在发展中解决师德师风问题,从有利于学院可持续发展、有利于师资队伍健康发展、有利于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角度制定师德师风建设的措施和办法。开展师德师风建设特色活动,组织全院教职工深入学习“人民教育家”、“师德楷模”、优秀教师等的感人事迹,激励广大教师见贤思齐,从“被感动”到“见行动”,掀起争做“四有”好老师的热潮;开展师德模范身边学活动,通过对学校评选的“优秀教师”、“学生心目中的优秀教师”、“师德标兵”等身边典型模范的宣传,用身边的榜样传递师德力量,发挥典型引导、示范带动作用,建设一支崇尚家国情怀、爱校敬业、为人师表、弘扬正能量的教师队伍。

2.优化师资队伍结构

根据学科专业发展编制用人计划,通过人员引进和培养,优化师资队伍结构,鼓励青年教师在职攻读博士学位,大力提高博士教师占比,规划期内实现教师博士比例达到25%左右。

3.做好教师培养培训工作

依托实训基地、校企合作平台开展“双师双能型”教师的培养,学院将逐步建立体系化的青年教师教学能力和实践能力培训制度,帮助青年教师完成入职初期的职业过渡,完成教师职业的塑造和打磨。有计划地组织教师参加校企联盟、教育厅师资培训,鼓励教师充分利用网上名校名师优秀资源进行学习,以实现知识更新和专业能力提升。有计划派出教师在企业参加培训和挂职锻炼,参与企业项目研发,提升实践动手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不断提高教师项目研发能力,逐步实现“专任教师职业化,兼职教师专业化”。

4.教学团队建设

加强各专业现有教学团队建设(物联网应用技术创新创业、移动应用开发、电信工程创新实践、测控技术及医疗装备创新团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与竞赛指导、电子信息双创活动教育等教学团队),学院将遴选各团队骨干成员,进行学科专业融合,规划期内争取建设1个省级教学团队。

5.梯队人才建设

围绕学科发展和专业建设,做好中青年骨干教师培养工作,通过项目支持和进修支持等措施进行培养提高,逐步形成教学科研水平较高的学科人才梯队,发挥骨干教师在学科专业建设中的创造力和影响力,实现教学和科研人才梯队融合发展。

(四)新时代文化传承创新建设

1.精神文化建设

加强理想信念教育。以“四史”学习教育为契机,提升全体师生政治理论素养,建立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理想信念教育为核心,以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主线的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体制机制,提升育人成效。弘扬学校精神,培养爱校文化。持续开展校训、校歌、校徽的推广普及,号召师生积极参与学校开学典礼、毕业典礼、重大表彰等有文化内涵的仪式,增强师生对学校文化认同感和归属感;结合学院专业特点,开展有鲜明特色的文化建设活动,培养师生凝聚力、集体荣誉感和主人翁意识;加强法治意识教育,加大法制文化宣传力度,抓住新生入学、“国家宪法日”等时间节点,开展全员法制教育活动,培养师生法治精神。

2.制度文化建设

完善治理体系,提升治理能力。持续贯彻落实党政联席会议、学院教职工大会等民主管理制度,健全完善学院师生管理、评奖评优等相关制度,推进学院内部治理体系规范化、科学化,提升治理能力;构建良好制度环境,树立以师生为中心发展思想,创新构建学院高质量发展制度环境;加强党风廉政建设,强化党纪国法底线思维;加强制度执行的监督检查,维护制度的严肃性和权威性。

3.行为文化建设

培育优良教风和优良学风,营造和谐向上的校园氛围。对标《新时代高校教师职业行为十项准则》,以师德师风建设为抓手,打造政治坚定、作风优良、爱岗敬业、为人师表的教师队伍。加强学生专业教育、学习习惯养成和学业规划指导,不断推出新举措加强学风建设;线上线下多渠道开展廉政文化建设活动,营造风清气正的学院氛围;通过微信公众号推送“好书荐读”,号召师生多读书、读好书,建设书香校园;强化学生艺术和体育文化修养,紧扣时代脉搏,开展歌唱、诗歌朗诵等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积极参加学校各项体育赛事,开展院际足球、篮球等交流活动,不断丰富体育文化活动载体;推进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依托分团委、学生党支部大力开展“学雷锋”、疫情防控等志愿服务活动,延伸活动深度,拓展参与广度,形成“大众化、项目化、品牌化”;鼓励实习学生参与企业实践活动,促进专业学习与企业实践有机融合。

4.环境文化建设

持续推进文明校园建设。积极配合学校开展文明校园创建工作。在学院层面开展“说文明话、办文明事、做文明人”活动,开展文明系部、文明班级、文明宿舍、文明个人评比,立标准、树典型,持续推进建设文明校园;不断净化网络文化环境,加强网络安全管理,提升学院网站、微信公众号建设水平;强化网络信息发布内容审核,确保发布信息合法、真实、准确、及时,提振正能量;充分发挥学院网络志愿者作用,建立舆情监测反馈机制,提高舆情8研判和引导能力,大力倡导网络文明。

5.特色文化建设

深度打造“一院一品”特色文化活动。继续秉承“发挥专业优势,践行实践育人,打造特色文化”育人理念,倾力打造“创‘e+’科技文化节”品牌,结合专业发展趋势,深度打造专业契合度更高、实践应用性更强、学生兴趣更浓厚的特色品牌活动;营造特色突出的大学生创新创业文化氛围,以学校创新创业教育中心为平台,以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和挑战杯、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大学生计算机设计竞赛等赛事为载体,推动学院大学生创新创业全覆盖,营造浓厚的有利于学生成长成才的创新创业文化氛围,推动学生在实践中学习,在实战中成长。

(五)新时代学院特色发展之路探寻

1.通过创新实验班实施个性化人才培养

学院以创新实验班为抓手,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进一步探索综合素质培养与个性化相结合的本科人才培养模式,提高本科教学水平和教学质量。

创新实验班依托“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基础,重点关注学生知识的持续发展能力,重视人才多元性和跨专业合作的可能;同时致力于实现理论与实践的统一、创新与专业的深度融合,倡导以学生为中心的育人理念,促进教师角色转变,实现课堂翻转。实验班的课程采取以理论为支撑,以项目和竞赛协同驱动的实践教学改革理念,进行课堂翻转和教师角色转换,根据学生的特长重建课程,开发创新性课程设计,培养学生项目实践能力,不断提高学生创新能力。

2.深化校企合作,探索对接产业链的创新创业特色培养模式

为深化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改革,针对传统教育模式下培养的人才普遍存在创新能力不足、实践能力不强等问题,学院充分利用我院与中软国际、东软集团等国内知名IT企业长期、良好的合作基础,牢牢抓住与辽宁思凯科技、丹东通博、华通测控等地方科技创新示范企业合作的机会,充分发挥东港市(国家农村电子商务示范县)的地域和资源优势,在人才培养机制建设、产学研合作等方面进行更深入的改革与探索。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核心,实现高校人才培养与区域经济发展相互对接;以强化学生实践和创新能力培养为出发点,为行业、企业培养具备扎实理论基础、掌握相关领域技能、具有较强工程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的应用型技术人才,探索出一条符合我校电子信息、仪器类、计算机类专业特色的校企合作新模式,实现学生、学校和企业三方共赢;结合行业需求实施具有行业特色的专业建设;开展具有企业真实岗位工作需求的实习实训合作;建立校企互助的双师双能型师资队伍培养模式;依托实践基地,孵化服务于地方产业发展的大学生创业团队,基于诸多途径实践和相关探索使学生的创新精神及工程实践能力得到显著提升。

3.结合新时代产业发展需求,凝练专业创新方向

根据学院所属专业特点,结合新时代产业发展需求,凝练智慧农业、智慧医疗、智能家居、电子商务和云管理平台等契合新工科应用技术的专业创新方向,递进式创新,推进创新成果质量的提高,为成果转化奠定基础。

四、组织保障

(一)党建引领,凝心集智聚力

严格贯彻执行党政联席会议制度,以党的政治建设为统领,以提升组织力为重点,落实好“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凝聚全院教职工的智慧和力量,推动学院各项工作围绕高质量人才培养展开,全面推进产教融合、产业学院建设、科研平台建设、科研服务地方、一流示范专业建设、一流课程建设与教材开发、学生学习模式的深化改革等方面工作,以内涵式发展促进学院各专业人才培养质量的显著提升。

(二)“头雁”领航,勇于担当作为

群雁高飞头雁领。领导干部带头,发挥示范带动作用,就会形成“头雁效应”,这支队伍就会向着目标同心同德、奋勇前行。领导干部要做到政治过硬、本领高强,以上率下、严格自律,模范践行忠诚干净担当要求,在勤奋学习上、作风优良上、担当作为上作表率,既当指挥员、又当战斗员,忠实履职尽责,勇于担当作为,带头提高工作质效,推动学院可持续发展。

(三)压实责任,上下齐心协力

层层压实责任,画好干事创业同心圆。抓好基层教学组织建设是促进人才培养质量和教育教学水平的全面提升的第一要务。鼓励基层教学组织依托实践教学活动、创新创业活动、劳动实践活动等引导学生参加社会实践,强化学生综合能力,实现“五育并重”。

(四)保障质量,落实长效机制

对标对表院系党组织“五个过硬”、基层党支部“七个有力”标准,充分发挥党支部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进一步完善部门教学质量保障体系,按照职责分工常态化做好教学质量保障工作,推动形成质量提升人人有责,质量提升人人尽责的良好局面。充分利用现代管理手段,分析现状,查找原因,改进措施和方案,检查效果,巩固成果,持续改进,推动学院科学发展。

(五)廉洁自律,确保风清气正

党员领导干部要在清正廉洁上作表率,不断加强党性修养,把更多的精力和心思花在干事创业上,提升感召力、向心力和人格魅力,不断加强作风建设,动真的、来实的,敢碰“老大难”、敢啃“硬骨头”,不辜负组织的厚望,不辜负师生的期待,以崇廉尚实的优良作风谱写师生满意的成绩单,推动学院在风清气正的氛围中高质量发展。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