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验中心

 首页 | 中心简介 | 师资队伍 | 实验教学 | 开放服务 | 安全管理 | 设备与环境 | 成果展示 | 下载专区 
当前位置: 首页>>学术动态>>正文
名家点评|聂辉华/李靖:区块链经济学的形成与展望(二)
2022-05-17 10:06   经济与管理实验中心

区块链的运行机制

(一)区块链的结构

区块链(Blockchain)是由区块(Block)串联起来组成的链(Chain)。每个区块的内容包含若干信息(通常是交易记录),还包含一个代表区块的哈希值(Hash value)以及代表前一个区块的哈希值(见图1)。当对某一区块中的一条信息进行修改时,不仅会改变这一区块的哈希值,还会导致其后的所有区块的哈希值发生改变。因此,除非构造一条从该区块之前的区块开始的分叉,并且得到全网络的认可,否则无法对某个区块的内容进行篡改。

图1 区块链结构与区块内信息示意图

通俗地说,区块链技术就是把一笔交易的账目公告天下,让每个人都成为历史的见证者,从而防止当事人篡改交易记录。一笔交易要成功记录在区块链上(俗称“上链”),需要经过以下几个步骤:第一,交易方向全网发布交易申请;第二,记账人对交易方身份以及账户金额进行审核,确认没有问题则加入结算池;第三,每隔一段时间,一个被选中的记账人从结算池中选取若干记录打包形成区块,并向全网公布;第四,区块获得全网认可后,成为公共账本中的一部分。

(二)区块链的激励机制

区块链作为一种分布式记账技术,可能会有多个信息的发布方以及多个记录者。要成为一种可靠、便捷的记账方式,区块链要解决两个关键问题:一是如何确定由谁来制造新的区块(谁来记账),二是如何保证全网络的账本是一致的(防止篡改)。我们不妨将区块链上的交易方和记账人都称为代理人。此时,代理人之间存在严重的信息不对称,比如没人知道对方的真实身份(匿名性)和人品。那么,如何保证记账人是诚实可信的呢?这涉及逆向选择问题。如何保证没人篡改交易记录呢?这涉及道德风险问题。要解决这两类信息不对称导致的代理问题,区块链的创建者必须设计非常精巧的激励机制。因此,区块链的成功,其实暗含了深刻的经济学原理和契约理论。

我们先讨论记账人的问题。根据记账人的组织结构,区块链可以分为三种:一是公有链,所有互联网用户都可以成为公有链的记账人,不需要许可或者认证;二是联盟链,只有经过系统的许可,一个节点才可以参与交易记录的打包整理;三是私有链,记账权完全掌握在一个中心化节点手中。公有链和联盟链系统拥有多个记账人,通常被称为矿工(miner)或者见证官(validator),矿工之间会争夺记账权,这一过程被称为“挖矿”。

那么,为什么矿工有激励去做一个记账人呢?因为矿工能够从成功记录交易的过程中得到一笔交易费作为回报。以比特币为例,争夺记账权的机制称为工作量证明机制(Proof of Work,PoW)。其原理是:给定每个区块的哈希值处于一定的范围内,矿工在选取好要打包的交易记录后,只能不断地在计算机程序上输入随机数,直到找到一个随机数使得区块的哈希值满足系统的要求。这个过程通常需要花费很多时间和电力。根据比特币协议,大约每两周的时间会调整一次合法哈希值的范围,保持平均每十分钟出现一个新区块的速率。矿工参与记账的经济回报在于,每个区块在获得全网认可后,打包该区块的矿工将获得一定的区块奖励以及每笔交易的交易奖励。由于每个区块的大小是有限的,能包含的交易记录也是有限的,交易方为尽快完成打包结算,可以设定更高的交易奖励。

工作量证明机制在比特币币值上升的情况下,能够不断吸引新矿工的加入,从而提高系统的安全性,但是也带来严重的能源消耗问题。为此,一些区块链系统转而采用权益证明机制(Proof of Stake,PoS),替代工作量证明机制。在权益证明机制中,所有持有代币的人都是矿工。每隔一段时间,系统随机选中一个代币,持有该代币的人将获得记账权,每单位代币获得记账权的概率相同,持有代币越多的矿工获得记账权的概率越大。由于记账权由系统随机指定,矿工不需要为争夺记账权进行算力竞争,只需在被指派打包任务时按协议打包并公布,消耗的电力可以忽略不计。目前,有越来越多的区块链项目开始采用权益证明机制,其中包括全球第二大加密货币系统以太坊。

然后,我们讨论第二个问题,即如果有人试图篡改账本怎么办?这就必须提到区块链的争议解决机制。在区块链中,争议是以分叉的形式存在,即如果区块A和区块B的前一区块都是区块C,则区块A和区块B及其各自的后续区块就构成了分叉。当网络中的所有节点都接受同一个链条时,该链条上的所有交易都成为全网共识,此时不存在争议,也就是说无人能篡改账本。Biais等总结了PoW系统中分叉出现的四种原因。一是网络延迟,两个矿工在接近的时间分别找到合法区块,在不知晓其他合法区块存在的情况下向外广播自己找到的区块;二是双花攻击(double-spending attack),又常被称为51%攻击,即某一矿工掌握系统中大部分算力,刻意制造分叉将自己过去的交易记录抹除,使已经支付的货币回到自己的账产;三是协议不同步,即当网络协议升级时,可能出现在一个协议下合法的区块在另一个协议下不合法,导致该区块被部分矿工接受但被另外一部分矿工拒绝;四是系统回滚,即出现大量代币被窃取等意外情况时,矿工们经过协商,从某一区块开始分叉,实现系统回滚。

解决分叉最基本的机制是最长链原则,即在存在分叉的情况下,所有矿工都只在最长的分支上寻找新的区块,较短分支上的区块成为孤块,仅记录在孤块上的交易不会被承认,找到孤块的矿工得到的区块奖励和交易见证奖励也不被承认。在比特币最初的设计中,最长链原则就被确定为出现分叉时的解决机制,但是这一原则仅能处理网络延迟和双花攻击两种出现分叉的情况。在网络延迟的情况下,可能存在两条同样长的分支,每个矿工可以选择接受其中任意一条,直到有矿工找到新的区块,使得一个分支的长度超过另外一个,所有矿工都将接受最长的分支。而如果有矿工要进行双花攻击,就要制造一条超过原来链条长度的分支,除非掌握超过一半的算力,否则成功的概率很低。中本聪认为,双花攻击的机会成本(算力的浪费)将超过期望收益,因此理论上拥有超级算力的人与其去篡改原来的账本,不如新建一个区块链。从契约理论的角度讲,这是一种激励相容机制。在实际操作中,为了防范双花攻击,加密货币交易往往要在结算完成后等待若干区块才被确认。

在处理另外两类分叉问题时,最长链原则并不一定适用,特别是系统回滚操作,直接违背了最长链原则。到目前为止,还没有处理协议不同步和系统回滚问题的统一机制,而是在每一次出现问题时,依赖矿工们的沟通,这被称为治理共识机制。治理共识是一种复杂的利益博弈,未必每次都能协调成功,这导致比特币、以太坊等加密货币经历了多次分裂。

 

 

(摘自人大复印报刊资料微信公众号)

关闭窗口

地址:临江校区:辽宁省丹东市振安区临江后街116号        邮编:118001
            金山校区:辽宁省丹东市元宝区文化路325号            邮编:118003

 辽东学院